2008-11-23

嵩、崇、松、榕

這篇文章,我們繼續之前的方法提出這些字的詞源。首先我們先看後兩者,松和榕應該是同一個詞。在某些方言如福州,廈門,潮州等,這兩個字完全同音。不僅如此,松的古字作㮤(上面从容、下面从木),和榕字只有位置上的區別。其實松有松枀㮤梥庺等多種異體,因此松和榕應該本是一詞 。至於松榕究竟本意是什麼,我認為這兩字和嵩崇兩字同源,本意是高大的意思。松和榕都是高大的樹,松在北方,而榕在南方,差別在此。北方人往南遷徙之後,把最大的樹松樹改稱榕樹。但是畢竟不同,所以有些方言把不同口音來源稱呼這兩種樹(這種用不同口音來區別意義的例子,以後還很多),就如廣韻和集韻所記載,但還是有某些方言不區別這兩種樹。當然有些人會否認這種說法,首先,嵩和崇的聲母並不相同,嵩是心母,而崇是崇母,雖然都是東韻三等,但這可能是古代複聲母的殘留(看下一段說明)。而且古文嵩和崇似乎是異文,嵩是會意字,崇則是形聲字,造字方法不同而已。此外嵩有異文崧,而崇有異文崈,前者崧字正可以說明崧和松的關係。當然這又引起反對,因為松和榕是鍾韻字,而松和崇是東韻三等字,不是同源字。不過我認為,東冬鍾三韻很多字是切韻硬分出來的結果,理由有三。一是現代方言似乎沒有區分東韻一等和冬韻的(如果有的話,請告訴我),聽說溫州話可以區分少數東韻三等和鍾韻的,但是這不是普遍現象。二是諧聲字似乎也分不清楚,例如剛才說過的松和崧,還有農和癑,甚至攻和釭都有東和冬兩韻,這種例子很多,請自行研究。三是本應是同一詞的卻變成兩韻,最有名的應該是之前提過的銅和彤,本是從紅色而來,卻是銅是東韻,彤是冬韻。因此崧和榕是從嵩和崇(高大)而來,應該沒錯。

當然我們要找出這些字的來源,才算數吧。我認為他們是南亞語源,本意是高的意思。請在南亞語資料庫輸入high ,別忘了要請將預設值中的Return:改成full entry,Lay out / sort by:改成language,並在Text輸入要搜尋的英文。可以找到Proto Mon-Khmer [A] *sluŋ high,Proto Mon-Khmer [A] *luŋ above, on,Proto Mon-Khmer [A] *j[o]ŋ long, high。我們先看第一個擬音*sluŋ,如果照這種過程*sluŋ->*sʎuŋ->*sjuŋ,即嵩字。也可能是*sluŋ->*zluŋ->*zʎuŋ->*zjuŋ,即松字。也可能是*sluŋ->*zluŋ->*zʎuŋ->*zɟuŋ->*ɟzuŋ,即崇字。當然崇字也可能是從第二個*luŋ(請注意這是字根)變來的,*luŋ->ʎuŋ->*ɟzuŋ。而榕字應該是*luŋ->ʎuŋ->*juŋ,即第三個擬音。當然崇字也有可能是*luŋ->ʎuŋ->*juŋ->*ɟzuŋ,這種變化我覺得還很可能的(以後會說明其他例子)。總之,這四字應該是從南亞語*luŋ變來應該沒錯。

到此結束了嗎?其實仔細研究,我們會發現一個*luŋ非常能產的字根。首先來看雄字,這個字有兩個主要意義,一是雄雌的雄字,也是來自於南亞語*loŋ,和*luŋ差別很微小。請在南亞資料庫輸入male,可以找到proto Vietic *p-ʄoːŋ "mâle, mari, male, husband",Pear sloŋ male (animal),Chung [Southern, Chung, Kanchanaburi] cmloːŋ man,Chung的方言前綴不一,請自行查閱。那麼雄雌的雄大概是和榕字一樣,*loŋ->ʎoŋ->*joŋ,就和羽弓切的雄字一樣了(台灣閩南語一般雄字有兩音,一是hioŋ,一是ioŋ,後者可能受到日語發作juu的影響,但事實未必如此)。當然有人會反對,所以也可能是*sloŋ->*hloŋ->*ɦloŋ->*ɦjoŋ。其實*joŋ變成ɦjoŋ未必不可能,例如西班牙文j就發作h或x。一般人注意到以母j-會變成邪母 z-或從母dz-,舌位往前,但是卻忘記它會變成匣母ɦ-,舌位往後,這是受到後接的後元音影響。其實不但以母變成匣母,雲母w-也會變成匣母。例如,我認為雲母的王和匣母的皇都是大的意思,根本是同一詞。有些方言,如廣州話,王皇黃三字同音。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應該是hw-變成w-,但是也有可能是相反方向。另外,雄還代表偉大的意思,那麼就和之前的嵩、崇、松、榕等字同源了。當然,雄字可能另有來源,而且該解釋更合理,這以後再說。因此我在標題中不列出雄字。另外隆字也有可能與嵩、崇、松、榕等字同源。隆字是東三韻,廣詁:隆、巢、岸、峻,高也。不過隆和豐同韻,而且意思相近,說文:隆,豐大也,所以可能另有來源。
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三顆星,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充足的證據,證明嵩、崇及松、榕這兩組同源,後者是否從高的意思而來,並不能確定。另外它提醒了切韻在某些韻類是硬分的結果,並不需要照單全收,這以後還會有更多的例子。另外它提出了,以母j-和雲母w-會變成匣母ɦ-(並不能確定);來母l-會變成以母j-或床母ɟz-;以母j-會變成邪母 z-或從母dz-甚至是床母ɟz-。這些音變都有可能,以後會有更多的例子。本篇文章所提出的同源詞,音義都對應的很好,所以三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

2008-11-15

芳、香、芬、薰

上篇文章中,我們用所謂的切韻內部擬測,找出了一些同源詞,現在我們也要用相同方法,找到更多的同源詞。

我們先來看這四個字(芳、香、芬、薰)的音韻情況,芳-滂母陽三合平聲、香-曉母陽三開平聲、芬-滂母文三平聲,薰-曉母文三平聲;聲調都是平聲,韻母都是三等(陽韻和文韻都只有三等),雖然芳和香都是陽韻,有開合不同,但是唇音聲母陽韻字沒有開合的不同,所以可以視為同韻,又聲母也不同;我們把它們排成以下表格:





滂母曉母
陽韻
文韻

非常好的一個對應關係。再來我們看看這些字的意義:先談芳字;說文‧艸部:香艸也。从艸方聲,芳有香的意思。再說香字;說文‧香部:芳也。从黍从甘…芳香互訓,可見意義相同。再來是芬字;說文‧屮部:㞣:艸初生,其香分布。从屮从分,分亦聲。芬:或從艸,芬和㞣是異文,還是有香的意思。其實芬也有濁聲母的念法,有蕡、梤、葐、棻、馩、馚等其他異文,請自行查閱。最後說薰字;說文‧艸部:香艸也。从艸熏聲,還是有香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芳、香、芬、薰這四個字都有香的意思,音義有很好的對應,應該是同源詞才對。

再來我們還是找出這些字到底是從哪裡來的,香的英文是fragrant,把它輸入資料庫,在南亞資料庫找到Proto Mon-Khmer *dhum,proto Katuic *pahuum, *tahuum等,我認為d或p或t是前綴,南亞語的不同方言有不同的前綴,原因不明。StarLing就作*hɔ:m,West Katuic的前綴是bǝ-,East Katuic的前綴是tǝ-,如果是取前者,擬音作bǝho:m,則可以解釋上述四個字。芳的音變過程:bǝho:m->bho:m(第一個音節脫落,其實南亞語方言也有脫落的,這可能是一個很早的現象)->pho:m(同化作用,b受h同化變成 p)->phaum(長元音變成雙元音,這很常見)->phauŋ(同化作用, m受u同化變成ŋ,當然這可能在前幾個階段就已經發生了)->pha:ŋ(單元音化,這很常見)->phiaŋ(增生一個介音,這很常見),即切韻的滂母陽韻字。這最後階段未必發生,例如閩南語的白讀就念成phaŋ,而且詳細的過程很難清楚,這裡只舉一種可能而已。再來是香:香就是少掉前綴bǝ-,過程大概是ho:m->haum->hauŋ->ha:ŋ->hiaŋ,即切韻的曉母陽韻字。再來是芬:前面跟芳差不多,bǝho:m->bho:m->pho:m->pho:n(-m直接變成 -n,當然也有可能直接變成-ŋ,這樣前面芳的演變過程就要做修改,先秦就有這種現象,南亞語方言也有反應,以後會有更多的例子)->phion,即切韻的滂母文韻字。還有芬也有念成濁聲母的,可能就是前綴bǝ-的反應。最後是薰字:仿照香大概是ho:m->ho:n->hion,即切韻的曉母文韻字。請注意,我們發現所謂的三等韻並不是原本就有-i-介音的,往往是後來才發生的,這個以後再談。所以這四個字是南亞語源應該沒問題。
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四顆星。它利用內部擬測法,得到不同聲母的同源詞可能是南亞語前綴的反應,以及漢語-m韻尾很早就消失的問題,最後是三等韻-i-介音未必是原有的。這些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結論,都顯示了內部擬測法的強大功力,我們將會一再使用它。本篇文章所提出的同源詞,音義都對應的很好,所以四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

2008-11-07

景,影,鏡,映

上篇文章是介紹一些參考資料。接下來幾篇文章,我們將提出一些語源,並且以同源詞的方法介紹。這將會引入一些系統性的方法研究切韻。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展,使得我們可以得到前人未能突破的境界,為漢語音韻學注入新血。

我們先來看這四個字(景,影,鏡,映)的音韻情況,景-見母庚三上聲、影-影母庚三上聲、鏡-見母庚三去聲,映-影母庚三去聲(如果讀者不了解切韻的音韻系統,請先自行研究,本部落格恕不介紹);韻母都是庚韻三等,只有聲母和聲調不同,我們把它們排成以下表格:





見母影母
上聲
去聲

非常好的一個對應關係。再來我們看看這些字的意義:先談景字;說文‧日部:光也。从日京聲,這只是景字的一種意義,景字還有影子的意思。爾雅‧釋天:景,境也,明所照處有境限也,這裡的景就是影,光照不到的地方就叫做景。當然景還有其他意義,如爾雅‧釋詁:景,大也,其實就是是京上聲,所謂的京城就是大城。其他意義不再贅述。再談影字;影字說文並沒有,其實影字就是景字的分化字,就像從公字分化出翁字一樣,聲母k-丟失了,這種變化以前討論簡狄的來源就說過了,以後還會遇到更多例子。再說鏡字:說文‧金部:景也。从金竟聲,這裡的景不是日部所說的光,是影子的意思。因為說文‧日部:晷,日景也。从日咎聲,這裡的日景顯然不是日光而是日影。爾雅‧釋首飾:鏡,景也,言有光景也,這是說鏡子裡有影子所以叫鏡子。所以說文說景是光只是次要的意思,影子才是主要的。最後說映字;說文‧日部:明也。隱也。从日央聲,說文‧火部:光,明也。从火在人上,光明意也。所以這裡的映字是光明的意思,好像跟影子無關。不過映有反映的意思,只是很晚才有文字記載,所以說文不載,這意思應該是從鏡子會反映而來的。至於說文所說的光明意思,可能跟景有光的意思有關,另說文‧玉部:瑛:玉光也。从玉英聲。瑛字在切韻是影母庚三平聲,說文所說的景是光,不知道發成什麼,如果讀作影,那麼就有趣了。瑛-平聲、景-上聲、映-去聲,都有光的意思,而景,影,鏡,映等四字都是從影子這意思衍生而來的。

如果文章就此結束,就不符合本部落格的宗旨,至少要查出上面這些字的語源才算數吧,否則這些詞可能老早就有人看出是同源詞了。既然景,影,鏡,映等四字應該是從影子的意思來的,影子的英文是shadow,在StarLing輸入shadow,從突厥語資料庫找到*köl-。看起來和影字無關,不過很多方言都呈現像kölge的發音,如土耳其語和土庫曼語就是,維吾爾語更呈現kölɛŋgɛ,看起來就像景字。音變得過程大概是-kölge->kölg(單音節化,可能跟重音有關,不大清楚)->kög(詞尾單子音化,因為南亞語底層沒有複輔音)->köŋ(鼻化,因為南亞語底層似乎很早就沒有濁塞音尾)->keŋ(去圓唇化,因為南亞語底層沒有前圓唇元音,這也很可能在第一階段就完成了)。所以景字應該是突厥語源,意思就是影子,沒問題。至於其他三個字是從改變聲調或k-聲母消失的關係。請注意這四個字都是上聲或去聲,是起伏調,我想這跟突厥語源是雙音節詞有密切關係,這理論以後再談。至於映和瑛,還有可能的景(發成影)應該是南亞語源*cʔaiŋ,意思是照(請在南亞資料庫輸入英文shine),不過資料庫顯示很多方言都沒有前綴c,雖然Khmer有caeŋ。當然也有可能跟漢語的昌字同源,不過很難判定,只能找更多的例子來證明。這個詞在StarLing也查得到,意思是光或亮*ʔa:ŋ,不過StarLing的南亞資料庫並不好,我們將以南亞資料庫為主。所以這三個字有可能是南亞語源,意思是光或照。音變的過程ʔaiŋ->ʔɛ:ŋ(單元音化,這常常發生),然後跟影字混淆。
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四顆星。首先,它利用切韻本身的音韻系統,及同源詞的音韻關係,來確認音義相近的詞的同源關係。我把這種方法暫且稱為切韻的內部擬測,這是一個嶄新的方法,用來避過常用的諧聲關係,直接做同源詞研究(例如,景,影,鏡,映等四字就有三個不同的諧聲字根-京,竟,央)。它可以找到利用諧聲字根所找不到的同源詞,也可以避免利用諧聲字根可能造成的誤認(例如鏡和竟就沒有什麼同源關係)。這種方法背後的理由是,漢語自古有很多方言,相同的發音在不同的方言會用不同的諧聲字根,相同的諧聲字根在不同的方言會有不同的發音;換句話說,發音和諧聲字根沒有絕對關係,只有相對關係。這種方法我們以後會一再使用。再來,這篇文章也提醒了我們,一個字可能有不同的來源(例如景有大和影至少兩種不同的來源,這是因為漢字常假借或者是不同方言的關係)。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,必須把不同源的意義區別開來,避免得到錯誤的結論。本篇文章所提出的同源詞,音義都對應的很好,所以四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

2008-10-20

一些新的參考資料

這篇文章之後,本部落格又參考了不少資料,以下是一些新的資料,包括網站和書籍。

1. 南亞資料庫: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料庫,彌補了StarLing資料庫在南亞語方面的不足和錯誤。我們以後會以這個資料庫為主,StarLing為輔,來探討南亞語語源。從這裡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同源詞,數量之多令人吃驚,簡直是隨便找都可以找到同源詞。這些同源詞的出現打破了一般專家的偏見,並不認為南亞語和漢語有語源的關係。相反地,南亞語可以說是漢語最重要的來源,其同源詞遠超過其他語系。這些證據以後會再詳談,目前還少一個重要的語系,即苗瑤語。如果讀者找到網路上苗瑤語的資料庫,請告訴我,不吝感激。使用本資料庫的時候,請將預設值中的Return:改成full entry,Lay out / sort by:改成language,並在Text輸入要搜尋的英文,這樣會得到較完整而整齊的結果。
2. 古文字資料庫:這是ㄧ個外國人Richard Sears設立的中文古文字資料庫,包含了甲骨文,金文,篆書,楷體等,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料庫。本部落格以後會探討早期文字(甲骨文,金文)的發音和意義,會出現前所未有並且更合理的觀點,內容將會精采絕倫,請拭目以待。
3. 簡帛研究:這是專門研究簡帛(從戰國到漢朝)的學術網站,彌補了上面這個資料庫的不足,該資料庫缺乏對簡帛字體尤其是戰國的簡冊的資料。自從馬王堆帛書出土以來,簡帛學日益成為一門顯學,也幾乎改變了很多歷史觀點。本網站也包含了很多哲學史學的探討,是一個非常權威的網站。
4. 漢字的故事字源趣談,發現漢字,說文新證,新編甲骨文字典:這些是一些古文字的專書,對於一些文字的來龍去脈給予詳解。這些書對於古文字研究有一定的參考性,我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提出。前兩本和細說漢字一樣算是普及的書籍,給一般人看的。後三本比較專業,給專家看的,我們會以這三本為主。其中唐漢的發現漢字有很多新觀點,但是幾乎都是錯的,這以後會說明。
5. 漢典:這是一個字典,詞典,成語典等的網站,內容非常豐富。我們主要是查字典,裡面有現代的解釋,也包含說文及康熙字典的內容,以及古文字。是一個不可多得好網站,我們會充分利用它。
6.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:這是朱學淵的書,很有創見,也很多錯誤,之前已經談過,我們會再對這本書探討。
7. 考古中國:這本書主要是描寫夏商周斷代工程整個過程以及結論。本書充滿了對於這工程的吹捧和恭維,而對於問題的核心,古史書的真實性沒有懷疑;尤其是夏朝,在本書中天經地義的認為確實存在過,並且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。本部落格將會用語源學和史書本身,來對這些結論提出嚴重的質疑,一個新的疑古派需要誕生,來對於整個先秦史的基礎重新定位。這是ㄧ個非常嶄新的角度,來顛覆所謂的神話或歷史。
8. 普通語言學教程:這本世界名著我是看中文版,由索緒爾所著,內容包羅萬象。它深深影響了後世很多哲學思想,但是本部落把它恢復成最單純的語言學書籍。我們將會提到很多書中的觀點,如任意性,方言的形成,方言的界線,類比,流俗語源,共時與歷時,能指與所指,語言和言語等等。其中很多觀點很少被提及,例如它對於歷史語言學的貢獻,這是最為人所忽略的,這些以後會深入討論。

2008-10-02

談談朱學淵

第一篇文章就提到朱學淵的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,現在就來談談他吧。我把他寫的這些文章歸納出兩個貢獻及兩個疏失:

1. 古漢語研究應該考慮語音而不只是文字:這是他這本書最重要的結論與貢獻。前言有
中國人「以書證書」的落伍意識,使得傳統學術自外於世界潮流。直至二十世紀前半葉,因為解讀甲骨文字和考古器物的努力,才有了「以物證書」時代的到來。然而,語言作為另一種傳承系統,它的「人類歷史化石」的作用,卻被國人束之高閣。而這種集體漠視的表面是中國文字研究的優越感,背後卻是「大漢語民族」的錯誤概念,中國人大凡以為萬古不變的祖宗,是無需求證其分合由來的。
簡單的說,朱以為傳統學術重視研究古文字,卻忘了古文字往往只表示發音,並沒有字面上的意義,因此傳統方法完全錯誤,當然導致錯誤的結論。第一篇文章又有
比如,由於漢字系統非表音的性徵,使「語言學」和「文字學」的分野在中國長期未能界定。西方科學方法入傳以後,這一問題仍未理順。瑞典學者高本 漢宣導的以「中古音」和「詩經韻」構擬漢語「上古音」的方法,寓合理中又誇大了漢語語音的變化。然而,這些尚待檢驗的假設又成枷鎖,使我國學界對漢語語音的延續性愈具疑慮,對上古文字語音記載,或懷疑一切,或避之猶恐不及。透過語音資訊對上古歷史的研究領域,竟而被誤導到幾乎完全「失聲」的狀態。
換句話說,上古漢語的語音,幾乎無法確定,古漢文字只具有意義,卻完全不知其發音。這種情形已經導致,古漢語語音成為一種各成學派的狀態。當然,朱認為高本漢誇大了漢語語音的變化,其實未必如此,以後會有很多文章討論這問題。
2. 確定了古漢語有北方諸民族的成份:整本書幾乎都提到古漢語有突厥、蒙古、通古斯的成份,這和一般共識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有所衝突。第一篇文章有
近百年來,在西方學術進取優勢面前,我國學者缺乏自信;精通西學方法者少,而迷信西學結論者多。歷史、語言、人類學的研究,則在「傳統的」和「別人的」雙重遊戲規則中,糾纏於咀嚼式的考據。那些本該由自己做出判斷的重大課題,卻都由別人去說了。
傳統認為漢語藏緬語壯侗語苗瑤語屬於漢藏語系;現在多認為漢藏語系只包含前二者。前者為中國學者所主張,後者為歐美學者所擁抱。其實,因為漢語包含阿爾泰語系的成份,所以漢語其實是一個大雜燴,幾乎包含了所有東亞語系的成份在裡頭。也就是說,漢語不屬於任何ㄧ語系,它自成ㄧ語系;它也屬於任何ㄧ語系,含有各語系的成份。漢語屬於漢藏語系的論調可以休已,以後會找到更多的例子,證明者這個論點。
3. 過度解讀一些同源字詞,只考慮字音而不考慮字意:這是他這本書最大的錯誤和疏失。例如第一篇文章提到靺鞨就是匈牙利的本族名Magyar,雖然我認為很可能的,但是理由卻不夠充分。他提到最大理由就是,它們都是族名而且音相近,這兩點我完全同意。但是一個字詞最重要要有兩個要素﹣音和意﹣兩個詞是否同源,不只考慮同音或音近而已,更重要的是同意或意近,否則研究同源字就和瞎猜差不多。靺鞨和Magyar雖然音相近而且都用作族名,但是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,本書並沒有說明,因此它們仍然有可能是巧合。這跟前幾篇文章簡狄妲己等的考證,不只音相近,意思也相近或相同的情形是截然不同的。靺鞨這例子還算好,第四章提到,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是蒙古語裡的彩虹。他的根據就完全兩個詞只是發音相近,這樣的解釋實在太隨便了。可是本書充滿了這樣的同源詞,不勝枚舉。
4. 以官話的發音來尋找同源詞: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方法。我想朱的母語大概是西南官話(他出生於廣西桂林)而不是粵語,所以他連基本的顎化尖團的觀念都沒有。他竟然用母語來研究上古漢語,實在令人笑掉大牙。例如第六篇就是說金朝女真就是上古時代的句踐,女真的女發成朱ǯu(ju),而句踐的句發成緅ču(ju)不發成勾kou(gou)(括號內是原書的注音),ǯ 和č(原書都是j)相近,所以它們是同源字。這結論令人噴飯,朱當然不知道,句和勾在不久前(幾百年前)還都發成k-,甚至到了現在,它們在閩語、客語、粵語等方言大多還沒顎化。所以古代這兩個字常常通用的,這是因為它們發音相近。他連這個道理都不懂,竟胡說八道指句踐的句發成緅,然後鬼扯了一篇文章。整本書有更誇張的例子,諸如:虞舜=烏孫,墨翟=勿吉,孟柯=蒙古。這些瞎說,實在不想一一反駁,只當茶餘飯後的笑料。

雖然本篇文章嚴詞批判了朱學淵在方法上的重大謬誤,使得他的研究大多看看就好,不具多大的參考性。但還是在這裡對於朱的成就給予無比的褒揚,因為要是沒有他的大膽推論,也不會有本部落得誕生。我正是因為他的啟發,才會認真的研究上古漢語的歷史。換句話說,朱學淵扮演著一個先驅者的角色,這是他難得之處。

2008-09-24

妲己是狐狸精

上篇文章說到,商朝的祖先是蒙古人,那麼這篇文章說的古人妲己是突厥語源。

1. 妲己:商紂王因為寵妲己而導致商朝被周武王打敗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,也使得妲己成為女人是禍水的一個例子。史記中妲己一詞出現了四次:
(紂王)愛妲己,妲己之言是從。
(周武王)殺妲己。
殷之興也以有娀,紂之殺也嬖妲己。
封神榜說妲己是一隻狐狸精,但是史記上並沒有這麼說。封神榜的說法不是自創的,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「周伐殷湯」,說妲己為九尾狐。可是妲己為什麼是狐狸,一千多年來卻沒人說的清楚。直到幾個月前,我在StarLing資料庫中輸入狐狸的英文fox,找到突厥語*tülki / tilkü,終於豁然開朗。原來妲己就是突厥語裡的狐狸,妲(入聲)對應*tül或*til,己對應*ki或*kü。當然有人會說妲對應-ü-或-i-這樣的高元音並不適合,不過這是StarLing擬音的問題,突厥語方言也有像Tatar: tölke或Bashkir: tölkö等較低的元音。古書還有猜測說妲是字己是姓,這顯然是瞎說,像這種亂拆古人名字的例子以後還會有很多。當然,妲己有可能是通古斯語源*tulge,意思是狼,但是同源詞只有一例,意思也不對,比較不可能。
2. 蘇護有蘇狐狸:維基百科提到,妲己的父親是蘇護而妲己是有蘇氏,我想蘇護和有蘇是一個詞。我們唯一的證據就是妲己是狐狸,一樣在StarLing中輸入fox,找到突厥語*KArsak,這應該是蘇護,只是次序對調了,*KAr對護,*sak對蘇。當然蘇護有可能是蒙古語源*kirsa,意思一樣,或同古斯語源*karsi,意思是貂,不過沒有突厥語對應的好(注意:蒙古語或通古斯語都沒有-k尾,和蘇字一樣没有)。至於狐狸,應該是突厥語源*KArɨĺ-,意思是狼,狐狸和狼都是犬科動物,互相對應是可能的,就跟之前的妲己在突厥和通古斯的同源詞一個是狐裡,一個是狼一樣。*KA對狐,*rɨ對狸,是個很好的對應。而*KArsak和*KArɨĺ-應該是同源詞,一音之轉而已。也就是說妲己=蘇護=有蘇=狐狸,千年不破之謎至今完全了解了。

結論:這篇文章我給四顆星。它解答了一個很重要的神話,妲己是隻狐狸精。也同時解答了上古漢語裡,確實有突厥語成分。而妲己只是開始,不是結束。上古漢語裡有北方民族語言的成分,而不是一般人以為,五胡亂華後才帶來的。也就是第一篇文章所提到的,朱學淵所抱持的觀點,只是本部落格提出更多而且不是瞎猜的證據。不過蘇護的對應的不夠好,這也是我只給四顆星的重要理由。另外,關於周武王伐商紂王有太多疑點,我會在另外的文章中提出己見,其中就包含了著名的妲己。

2008-07-18

商朝的祖先

前一篇文章舜是蒙古人中提到,舜及他的至親是操蒙古語的,是蒙古人。本篇來闡明,商朝人祖先也是蒙古人。

首先在史記.殷本紀中說:
殷契,母曰簡狄,有娀氏之女,為帝嚳次妃。三人行浴,見玄鳥墮其卵,簡狄取吞之,因孕生契。
1. 簡狄:首先契母的名字叫簡狄,簡狄到底是什麼意思,沒人說的清楚。就上面這段文字,簡狄可能有幾個意義,女人,女兒,次(第二),妻子,玄鳥(燕),卵,懷孕等意思。把上面這幾種意義輸入StarLing資料庫,發現卵(英文egg)在蒙古語是*ömdege,這應該就是簡狄了。öm就是簡,簡是-n結尾,應該不會對應-m,但是m受到下一個音素d的同化作用,變成n是非常自然的事,蒙古語方言大多也是n。而deg就是狄了(母語不是少數南方語言-如粵語,客語和閩南語-的讀者,可能無法了解狄之於deg是天衣無縫的對應,不過我在此不多做解釋),換句話說,簡狄就是卵的意思,因此根本不是所謂的簡狄吞卵,因為簡狄本身就是卵,哪有卵吞卵的道理。商人以玄鳥為圖騰,所以他們認為祖先是顆玄鳥卵,這在原始社會本是很自然的事。到了後來,蒙古語和其他語言混雜,卵變成通語,簡狄變成難以理解的辭彙,失去卵的本意,變成了商人的女性共祖。可是這個卵的意義沒有消失,遂造成簡狄由卵的本意變成了吞卵的神話,也造成了後代子孫想破腦袋也無法理解的原因。這篇文章(簡體)很仔細的探究了玄鳥生商的問題,裡面說的頭頭是道,但是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,就是簡狄到底是什麼意思,文章從頭到尾不去做探究,只是把簡狄視為一個符號,然後東拉西扯了一大堆。其實這問題已經困擾了兩千多年,連司馬遷也不知道簡狄的本意是卵,因為如果他知道的話,應該不會寫下簡狄吞卵的故事。如今這個問題已經解決(我認為已經解決,或許讀者並不認同),簡狄的本意是卵,就這麼簡單,其他多說的都是廢話,如此而已。
2. :再來契是什麼意思,也沒人知道。這個字有多種寫法,契,偰,禼,契當作契約時讀苦季切(kh-),當商的祖先時讀私列切或先結切(s-),偰,禼則是商的祖先的專用字。周易.繫辭下:「上古結繩而治,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。」一般把契讀作苦季切,但是我認為讀錯了。苦季切的契本意是分開,上古契約一分為二,然後再合而為一,就像現在契約一式二份一般,引申有合的意思,即契合一詞的由來。這個詞來自於藏緬語,StarLing的擬音是*khē̆-t,意思一樣。而書契的契顯然不是分開或契合的意思,因為書的本意是用筆書寫,那麼契的本意自然是用刀刻,兩者並沒有語源關係,苦計切是讀錯了。這裡還有個證據,詩經.大雅.文王之什.緜:「爰始爰謀、爰契我龜。」這裡的契有兩種解釋,一是灼燒,一是刀刻,但絕對不是分開或契合的意思。以前多做灼燒解釋,那是因為前人不知道有甲骨文的存在,現在我們應該做刀刻解釋,也和書契的意義相契合。換句話說,商的祖先契是第一個刻甲骨文的人,商人緬懷這位祖先,把他稱為契,即刀刻。說到這裡,讀者可能會懷疑有無證據,當然是有我才敢這麼說。刻的英文是carve,在StarLing輸入carve,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契的詞*seji-。跟私列切的契很像,只是少了-t尾,但是蒙文又作sejiči-,Kalmuck又作sīčǝ-,可以解釋-t尾的來源,所以契的本意是刻當沒問題。
3. 王亥(玄王):這是唯一在甲骨文裡出現的詞。卜辭作高祖王亥,高祖亥,王亥等不同的稱呼,其中亥或從隹(鳥)。有人認為即史記.殷本紀裡的振,是商的第七世先祖。史記裡並沒有事蹟記載,不過竹書紀年說王亥和有易做生意,山海經.大荒東經:「有人曰王亥,两手操鳥。」,後者正和甲骨文亥從隹(鳥)不謀而合。至於亥字如何唸,可以從異文來研究,有胲、該、垓、核、骸、眩等不同的稱呼,其中前三者同音,讀作k-;後三者不同音,但都讀作g-,而且最後和玄同音。如果是最後的眩字,那麼王眩(玄,王眩或王玄是杜撰,古書沒有這麼寫)豈不就是玄王了嗎,只是前後次序對調而已。再來又由甲骨文亥從隹(鳥),那麼玄王豈不是和詩經.周頌.玄鳥:「天命玄鳥、降而生商」中的玄鳥是指相同的東西,一般認為是燕子。也就是說甲骨文裡的王亥,指的是商人的圖騰-玄鳥(燕子)。那麼為什麼亥有不同的寫法和讀音,這其實是方言不同所致。玄字之前說過,是突厥語裡黑色的意思,StarLing的擬音是*Kara,讀作玄-n結尾,骸-i結尾,甚至是核-k結尾,都可以接受。至於胲、該、垓三字讀作k-,是因為不是從突厥語,而是從蒙古語來的*kara,意思一樣是黑色。換句話說,王亥=玄王=玄鳥,乃是商人的圖騰,也是先祖。至於荀子.成相所說的契玄王,把契等同於玄王,這只是一種說法,不見得是事實,就跟王亥是振也只是一種說法,並沒有強烈的證據;這兩種說法,比起本篇文章的說法還不可靠。至於王亥到底有何事蹟,甲骨文是比較可靠的,不能相信後代的傳說。
4. 高禖(郊禖):高禖是古代生殖之神,婦女凡是要求子,都要祭拜自己的女性先祖,也就是高禖。這個詞又作郊禖,有人說因為祭高煤要在郊外,所以稱郊煤,這其實是瞎說,高是一等韻,郊是二等韻,但是方言混雜,在先秦,高郊其實分不太清楚;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。至於高禖的語源,應該是蒙古語的*(h)umaj,意思是子宮。上古人們都祭拜子宮以求子嗣,這是原始社會中十分普遍的泛靈論。當然它也可能是突厥語源*umaj,意思除了胎盤之外,還有生殖之神。不過在圖厥語各方言的同源詞較少,所以還是以蒙古語源比較可能。而且這是第二個蒙古語零聲母對應於漢語k-的例子,第一個是上面所說的簡狄。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五顆星。簡狄其實是卵的意思,這個結論非常重要,它告訴我們商朝的語言有很重的蒙古語成分,而簡狄只是一個開始,而不是結束。再來契是刻的意思也很重要,也提醒我們,甲骨文對商朝的重要性。不過契的對應並不十分理想,還有其他可能。再來王亥更是甲骨文出現的詞,而且地支亥其實是豬的意思(後述),它比其他說法更可靠。最後,高禖不能確定和商朝有關也是可惜之處。不過以後還會舉出更多商朝和蒙古語有關的證據,所以這篇文章只是一個開端,有它的重要性。所以五顆星確實值得給。

2008-07-03

舜是蒙古人

如果讀者從第一篇文章開始看,心中可能會有個疑問。本部落格的標題是舜是蒙古人,怎麼寫了6篇文章,還沒切入主題。這是因為我故意先賣個關子,我這就說明,為什麼舜是蒙古人(指的是語言,不是血統)。

關於舜的傳說(是傳說,因為到目前為止,無法證實舜的確存在過)非常多。這些傳說其實只有少數是核心,其他都是加油添醋的,不過很難確定哪些是傳說中最基本的架構。不妨先從舜的名字說起,史記對於舜的名字及家世記載如下
虞舜者,名曰重華。重華父曰瞽叟,瞽叟父曰橋牛,橋牛父曰句望,句望父曰敬康,敬康父曰窮蟬,窮蟬父曰帝顓頊,顓頊父曰昌意:以至舜七世矣...
舜父瞽叟盲,而舜母死,瞽叟更娶妻而生象,象傲...
1. 重華:首先舜的名字叫重華,可是重華這名字究竟是什麼意思,誰也說不清楚。有人說是舜有重瞳子,所以叫重華。不過這是穿鑿附會的說法,沒什麼根據。因為重瞳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,誰也說不上來。尚書緯,帝命驗說「姚氏縱華感樞。」鄭玄注︰「舜母感樞星之精而生舜,重華。」縱華即是從華,古文從和縱常不分。縱和重在切韻都屬於鍾韵字,縱-子用切,重-柱用切(去聲)。可見縱(從)華即重華沒問題。又詩緯‧含神霧說「握登感大虹,意感而生舜於姚壚。」,虹的英文是rainbow,在StarLing輸入rainbow,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舜重華的詞*soloŋga。舜即前面的*sol,牙齦音s-變成顎音š(舜-書潤切)(以後會說明為何牙齦音變成顎音),-l變成-n,去聲是因為降調,重音在第一音節。另外樞不是樞星,應該是*so,即第一音節*šo或*čho(樞-昌朱切,上古漢語s-和ch-,š-和čh-有混雜的現象),所以感樞星是瞎說。*-loŋ-即重*-doŋ-或從*-zoŋ-(因為蒙古語沒有流音開頭的詞,所以只好變音),*-ga即華-請注意不論重華,還是從華,甚至是樞,都是平聲字,這點很重要,以後會說明。所以舜的名字不是重華,舜重華或樞重華整個才是他的名字,意思是虹。鄭玄注中舜和重華之間不該用讀(逗)點,古文沒有讀點,導致後人常常亂讀點,以後我們會逐漸習慣這種,該讀的不讀,不該讀的卻亂讀的情形。
2. 瞽叟:再說舜父名叫瞽叟,是個瞎子,瞎子的英文是blind,在StarLing輸入blind,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瞽叟的詞*sokar。瞽即後面的*-kar,叟即前面的*so-。本來應該稱叟瞽,但是因為重音在後,叟瞽脫落前面的叟變成瞽,意思還是瞎子。所以搞不清楚前面的叟是啥意思,只好把叟當老頭子,就顛倒成瞽叟。我本來以為這樣的解釋天衣無縫,但是仔細檢查舜的家譜,卻發現一個更好的解釋。請注意,舜的五世祖的名字的第一個字的開頭,瞽k-,橋g-,句k-,敬k-,窮g-,全部都是軟顎塞音。(如果讀者的方言中有些字已經顎化,那麼可能會不相信。但是南方的不少方言不顎化,這些字確實都是軟顎塞音開頭。在這裡我不多做解釋,請讀者自行研究。)因此,叟瞽變成瞽叟,應該是背家譜背錯了的關係。果真如此,似乎更說明了這家譜的可靠性。所以舜父的名字不是瞽叟,後人只記得他是個瞎子,所以瞽叟這個蒙古詞彙流傳下來。
3. 握登:又說舜母名叫握登,早死,死的英文是die,在StarLing輸入die,找不到什麼同源詞。但是忽然想到,漢語通常用老代替死,這是避諱。譬如,現在的墓碑通常刻上顯考顯妣什麼的,考原本是指老男人,妣原本是指老女人。因此握登可能是指老的意思,老的英文是old,在StarLing輸入old,在蒙古語找到一個很像握登的詞*öte-。其中第二義old man(老男人,應該也可以指老女人)的蒙文作ötegü,ö即握(握是入聲*ok,這是因為ötegü變成öt-tegü,因為沒öt對應的字,只好寫成接近的握),tegü即登(登是-ŋ結尾,-g對-ŋ是很正常的對應,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)。所以舜母的名字不是握登,後人只記得他早死,所以握登這個蒙古詞彙流傳下來。
4. :最後說舜的繼弟(他是後母所生,所以是繼弟沒錯)名叫象,弟的英文是brother,在StarLing輸入brother,在蒙古語找到一個意思為繼兄弟的同源詞*öɣele,其中蒙文作ögelen。至於漢語象在StarLing的擬音是*lhaŋʔ,已經和ögelen相似了,如果對應到藏緬語,藏文的象作glaŋ,那就更相似了(其實我懷疑古漢語很早就沒有複輔音了,所以gl-開頭應該不存在,理由後述)。可能還是有人懷疑象是真的名字,不是親屬稱謂,因為這樣的名字並不特別。在這裡提出一個證據,古文尚書.堯典(雖然有人說古文尚書是偽書,可是我認為這是瞎說,理由後述)說「瞽子,父頑,母囂,像傲」,其中像對應於父母,因此像應該是親屬稱謂沒錯。然而按照史記,似乎司馬遷已經認為象是名字,因為史記又說「舜父瞽叟頑,母嚚,弟象傲」。如果我的理論正確,這更增加古文尚書的可靠度,因為只有它說象是稱謂。所以舜弟的名字不是象,後人只記得他是繼弟,所以象這個蒙古詞彙流傳下來。

結論:至此,我們得到結論,舜及他的至親,父,母及繼弟都是蒙古語的名字或稱謂,因此舜應該主要操蒙古語系,是個蒙古人。這個結論非常的驚人,因為一般語言學家都以為漢語是漢藏語系的一支。可是上古對於舜的傳說卻使用蒙古詞彙,這顯示漢語有蒙古語的成分,而且還不少。之前的幾篇文章有蒙古語的同源詞,這只是一個開始,以後會有更多例子。另外,目前為止,我們對於上古的人名,地名等專有名詞,通常都沒有深究其意義,這跟現在的人大概都知道自己名字的意義的情況完全不同。例如,史記說皇帝姓公孫名軒轅,可是公孫及軒轅究竟是什麼意義,誰也說不上來。然而本篇指出,舜重華是彩虹的意思,瞽叟是瞎子的意思等,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突破。此外,這些名字往往還是多音節的,例如伏羲,女媧,顓頊,神農,阪泉,涿鹿等等,跟一般認為漢語是單音節的印象大異其趣。很多人都以字面來解釋,例如重華就是重瞳子,上面已經駁斥為瞎說。上古的專有名詞往往記音不記義,而且多有異文(例如重華又作縱華),只保留語音,不保留意義,意義往往必須從故事中了解。例如舜傳說感虹而生,因此由虹這意義下手,找出舜及至親的名字的意義,以後會找更多的名字的意義。這顯示以前的方法,用文字來找意義,不從語音來找意義,是方法上的根本錯誤。
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五顆星。可能有讀者會認為,五顆星給太多了。但是如果考慮這是一個開始-確定漢語有一支蒙古語的成分-那五顆星就沒什麼了。本篇可能是本部落格最重要的文章,我是因為確定舜是蒙古人,才開始認真的研究古漢語的來源。經過不斷的思考,心中逐漸有一些理論(後述)。這些理論一但被接受,將會對漢語研究有革命性的改變。如果這些改變成真,本篇論文的重要性就不言可喻。再來討論上述同源詞的可靠性,一是本身這些故事不是很可靠,那又怎麼說舜重華就是虹的意思。上述文章也提到,白帝朱宣感虹而生,那怎麼不也查查朱宣是不是虹的意思。我的回答是,我查過了,但得不到什麼結果,而且並不是舜重華是虹的意思,就說舜是蒙古人,還有他的至親的名字也可以解釋,我才敢這麼說。此外就算這一切是巧合罷了(機會不大,但仍然有),由此查到很多漢語詞彙的同源詞,那麼就算本篇的結論錯誤,但是也有它的價值了(其實以後會找到更多無法用傳統方式解釋的名詞,請拭目以待,下兩篇就有)。另外,瞽叟的叟有另外的可能來源,南亞語的*cVt,意思也是瞎子。對應完全沒問題,所以瞽叟可能是同義詞,叟又作瞍。但是即便如此,這種可能性還是不高,因為瞽就瞽,幹嘛說瞽叟。當然,瞽叟可能是通古斯語的*šoKa-,意思是獨眼龍。這也解釋的通,只是沒蒙古語的意思是盲那麼好罷了。所以五顆星確實值得給。

2008-06-23

河,淮,江

河和江的語源以前就有人提過了,我只是提出一些補充。

1. :河是河川,StarLing的擬音是*ghāj。StarLing說是藏緬語源*khāl,意思是河或渡口。但是除了漢語是河之外,其他的藏緬語方言都不是河的意思,因此讓人難以信服。其實羅傑瑞梅祖麟早在1976年就寫了一篇論文,說河是阿爾泰語源,江是南亞語源(下述)。蒙古語有個河的同源詞,StarLing的擬音是*gowl,意思是河,河谷,或中心。-l結尾變成-j結尾,這是很常見的現象,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。當然也有可能是突厥語源*Kōl,意思是河谷。因此蒙古語源比較可能。其實漢語的河,江或溪本意可能都是河谷。所以有可能蒙古語*gowl的本意是河谷,突厥語*Kōl是從蒙古語借來的,還保持河谷的意思,後來蒙古語產生河和中心的意思。至於淮,StarLing的擬音是*ghrūj,其實淮和河應該是同源詞(請注意河和淮都是平聲),方言不同而已,以後會找到更多上古的不同方言的同源詞。
2. :江也是河川,StarLing的擬音是*krōŋ。StarLing說是藏緬語源*kruaŋ,意思是河或河谷。但是並沒有藏語或緬語的同源詞,因此應該如前所述,是南亞語源*ruaŋ/*rɔ:ŋ的借詞,意思是河。但是崩龍-佤語的同源詞指的卻是溝渠,而且沒有越語的同源詞。崩龍-佤語的河是*lɔ:ŋ V?,卻列在河谷或深處*loŋ/*luŋ之下,而越語有這個對應詞,意思是河谷。所以應該這兩個詞是同源,也就是說r-和l-這兩個開頭混淆了。其實仔細研究會發現,StarLing裡的南亞語同源詞r-和l-有時根本分不清楚。所以江是南亞語源,本意是河谷,藏緬語的一些方言借了南亞語。
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兩顆星。可能有些讀者認為我大膽假設河淮同源,感到不滿意。不過,這是最好的解釋,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,讀者可能就相信了。另外,有些人指河是指黃河,江是指長江,所以河江本是專有名詞,不是普通名詞。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,該重讀語言學概論。漢語並沒有定冠詞,以英語來說,沒有river和the river的區別。河究竟是指黃河,還是指一般的河,端看前後文而定。如果沒有特別指名,河就是指黃河。再者,華北的河幾乎都是黃河的支流,華中的河則幾乎都是長江的支流。既然都是黃河長江的一部分,分什麼黃河長江,還是一般的河川,是沒有意義的。還有人認為,東北的河川多稱江,怎麼江會是南亞語源。其實上古漢語的南亞語源是從山東來的,不是一般認為的長江流域,東北的江也是從山東傳過去的。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說明。所以兩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

2008-06-22

大,太,少,小,叔

1. :大是大小的大,StarLing的擬音是*dhāts,-s結尾表示去聲,其實是瞎說,以後會說明。大是蒙古語源,StarLing的擬音是*daja-,意思是全部或是大。但是除了中古蒙古語dajir之外,都沒有大的意思。所以也有可能是通古斯語源,StarLing的擬音是*dāji,意思是大或大小,但是這兩個語義顯然有不同的來源,dāi 是大,dī是大小,劃分很清楚。因此大是通古斯語源似乎比較可信,但是StarLing卻在通古斯的附註裡說,通古斯的dāi 有可能經由滿語從漢語借來的(滿人在入關以前早就漢化了,所以可能性還不小)。可笑的是,卻沒有滿語例字。這造成了模稜兩可的狀況,讓人不知所措。在這裡提出一個更好的解釋,大還是蒙古語源,本意還是大。但是後來的蒙古語方言,因為有了其他表示大的詞,所以*daja-變成表示全部,只有中古蒙古語dajir還保留本意。但是在轉變意思之前,已經借入(其實不是借入,以後會說明)通古斯語,而通古斯語還保留本意。這樣的解釋比較合理,否則很難說明為什麼通古斯語dāi或漢語*daj 會變成中古蒙古語dajir,而不是相反的途徑。再來,StarLing也沒說大是藏緬語源,因此大是蒙古語源是最好的解釋。至於太,只是把大d-變成太th-,濁音清化而已。這是藏緬式語法,以後會說明。而且上古沒有太字,一律寫成大,所以太的語源沒問題。(StarLing說太是藏緬語源,擬音是*[d]ā (-t),意思是厚或硬,並且偽造太有厚的意思。其實是瞎說,錯誤的假設-漢藏語系-造成錯誤的推論。以後我們會逐漸習慣StarLing常常偽造漢語詞的古義。)
2. :少是多少的少,StarLing的擬音是*tewʔ,-ʔ結尾表示上聲,其實一樣是瞎說,以後會說明。StarLing說是藏緬語源*t(h)u,意思卻是侄或孫,因為它對應到去聲的*tewʔ-s,意思是年少。其實又是瞎說,唸上聲的多少,才是本音本義;唸去聲的年少是衍生音衍生義。少上古只有一音一義,就是多少的少。藉由改變聲調來改變意義是很古老的現象,漢語在有聲調以後(上古就有聲調了,以後會說明)就如此了。這跟上古只有大沒有太是一樣的道理。所謂年少就是年紀很少的意思,轉義是這樣來的。說文也說,少是不多的意思。少是蒙古語源,StarLing的擬音是*čüɣe-n,意思一樣。至於聲母為何是č-,其實č-變š-是很正常的對應,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。更何況閩語白話音還是c-,試比較廈門:cio;福州:cieu。所以少是蒙古語源沒問題。至於小,其實小和少本一字,至少甲骨文不分小和少。StarLing中小的擬音是*sewʔ,它說是藏緬語源,但其實莫名其妙(以後我們會逐漸習慣StarLing的錯誤)。至於為什麼č-或š-會變成s-,這是因為上古曾經方言混雜,導致不分牙齦音和硬顎音,理論以後會說明。而且漢語詞分聲韻調,小和少韻母和聲調完全一樣,只差聲母有些不同。因此小少同源沒問題。至於叔,StarLing的擬音是*tikʷ,有怪異韻尾-kʷ,當然又是瞎說,以後我們逐漸習慣StarLing瞎說。叔是伯仲叔季之一,伯是大,仲是中,叔是小,季是更小。因此叔小同源,應該沒錯,StarLing也認為叔少同源。不過剛才說過,它提的藏緬語同源詞是錯的,而且也無法說明叔為何有韻尾-k的現象。因此叔和剛才的蒙古語擬音*čüɣe-n應該同源,不過也有另外的可能*öčü-,意思是小。*öčü-沒有-k尾,是因為StarLing的擬音把應該屬於字根的-k尾省略掉了,以後我們也會逐漸習慣StarLing的這項錯誤。因此除了Buriat: üsȫ(n) 'few'沒有-k尾外其他的都有,其實Buriat也和漢語一樣,搞混小和少-In Bur. two roots are contaminated *čüɣe-n 'few' and *öčü- 'small, little'. šȫdej means 'little', but üsȫ(n) - 'few'.。不過根本上,少小叔三字都同源,*čüɣe-n和*öčü-也一樣才對。
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兩顆星。其他四字比較沒問題,不過叔字還有另一個可能性,就是突厥語源*kičük。不過比較難解釋字首*ki為何消失,因此還是蒙古語源比較可靠。所以兩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

2008-06-20

玄,堊,紅,彤,銅

1. :玄是黑色,StarLing資料庫(以後簡稱StarLing)的擬音是*g(h)ʷīn,表示後元音,以-n結尾。玄是突厥語源,StarLing的擬音是*Kara,意思一樣。-n是從-r變來的,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現象,大概春秋時代就開始了。K-對g-是很正常的對應,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。應該是ɔ變成a(StarLing的原始突厥語擬音沒有ɔ),因為K-(其實是q-)一般接後元音,所以這就說明了為何有圓唇現象,而且突厥語方言也有發做ɔ或o的,試比較-Uzbek: qɔrɛ及Chuvash: xora。
2. :堊是白土(有個地質時代叫白堊紀),StarLing的擬音是*ʔāk。堊是突厥語源,StarLing的擬音是*Āk,意思是白色。因為已經有了白這個字,所以意思狹隘化為白土。
3. :紅是紅色,StarLing的擬音是*ghōŋ。紅是突厥語源,StarLing的擬音是*Koŋur,意思是紅棕色或暗棕色。其實棕色和紅色是同一系列顏色,所以意思改變成紅色。
4. :彤一樣是紅色,StarLing的擬音是*d(h)ūŋ。彤是南亞語源,StarLing的擬音是*ro:ŋ,意思是紅色或白色(這個白色我有意見)。r-對d-是很正常的對應,這是因為阿爾泰語沒有流音(r-,l-)開頭的字詞,所以以d-代替r-,以後會找更多的例子。 至於銅,其實銅和彤本一字。記得在某本書上看過,春秋以前,金屬一律稱金;春秋以後,才出現了(黃)金,(白)銀,(紅)銅,所以銅本是紅色金屬的意思(純銅是紅色的)。

討論:以後每篇文章的結尾都會做個討論。這篇文章我給兩顆星(滿分是五顆星),表示同源可能性還不小。不過有幾個問題提出來(我會把不利於這個推測的理由寫在討論裡)。首先是玄為什麼是平聲字,它的突厥語同源詞是個雙音節詞*Kara,它應該會是上聲或去聲(以後會說明為什麼上聲或去聲比較合理)。再者紅也有同樣的問題,而且紅的突厥語同源詞的擬音*Koŋur並不一定正確,試比較-Azerbaidzhan: Gonur及Gagauz: qomur,說不定應該是*Komur或*Konur才對(其實我認為*Koŋɨr才對,理論以後會說明)。這兩個字比較有問題,其他大致還好,所以兩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

2008-06-19

本部落格的參考資料

以下列出本部落格主要的參考資料:
1. Starling資料庫:這是一個有龐大資源的資料庫,全世界很多語系的同源詞的資料都在這裡。是本部格的古代擬音的主要來源,雖然裡面的內容錯誤不少,但是還是有很好的參考性。本部落格主要參考的有漢語,漢藏語,南亞語(裡面錯誤甚多),突厥語,蒙古語,通古斯語,侗儓語,印歐語等。可惜沒有苗瑤語,以後應該會建立。
2. 康熙字典:因為需要反切,所以必須使用有反切的字典。康熙字典是不錯的來源,雖然裡面的錯誤據說很多。本書的古音古義主要參考該字典,如果有錯誤,請讀者不吝指正。
3. 細說漢字:這是一本介紹漢字來源的書,裡面有一千個漢字,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楷書簡化字等來分析漢字的形音義。本部落格常用來找甲骨文或金文的古音古義。雖然有網路版,但是因為網路版沒有字形,所以請讀者最好買一本來參考。本書是簡體版,台灣或香港的讀者可能會不習慣,不過本部落格最重視的是古形音義,本文內容不太重要,沒看也沒啥關係。需要引用本文的話,我會都貼在這裡,用不著擔心。
4. 中國古典:本文主要討論先秦漢語的語源,所以中國古典會引用不少,尤其是爾雅說文解字,和方言。這些書是繁體版,大陸的讀者可能會不習慣,但是研究古漢語,繁體是必須的。
5. 漢英字典:由於Starling資料庫多以英文意義搜尋,所以必須把漢語翻譯成英語,再由英語搜尋資料庫。因此一個好的漢英字典是必須的,本人多使用Yahoo!奇摩字典,讀者有更好的選擇也請自行運用。
另外本書還會引用很多書籍或網路資源,但是都會貼在這裡,所以不用擔心。

最後,本部落格一律使用繁體中文,這是出於考證古漢語的語源需要(Starling資料庫只使用繁體字),繁體字是必須的。但是由於大陸都使用簡體字,所以讀者可以用簡體回應,這不在本人禁止的範圍之列。希望大陸讀者多多批評指教。

2008-05-20

閱讀本部落的預備知識

這部落格屬於專業的部落格,是以研究漢語的與其他語系的同源關係為主題;要研究這些主題必須要有幾種專業相關知識,不是一般人可以隨便讀得懂的。如果不懂得這些知識,請最好先自行補足,或邊閱讀本部落格邊學也可以。

1. 音標:本部落格主要用的是StarLing資料庫的音標(後述),如果沒背景的話,最好閱讀相關語音學書籍,或先學國際音標
2. 語音變化的規則:包括同化,異化,強化,弱化,顎化元音和諧,輔音和諧,清化,喉塞化,鼻化,丟失,複元音化,單元音化,對調,流俗語源,避諱,幾乎混合音,詞彙擴散等。
3. 語意變化的規則:新增,丟失,取代,分配,擴大,縮小,近似,比喻,反轉,詞類變化,流俗語源,避諱等。
4. 語言接觸:借詞,混合,頂層,底層,多語,分語,官方語言方言通用語,文讀音,白話音,文言白話,波浪擴散等。
5. 反切四聲清濁,送氣:雖然本部落格把切韻的地位降低,但是反切和四聲還是必須了解的,否則無法作古音討論(後述)。
6. 有完整韻尾(-m,-n,-ŋ ,-p,-t,-k)且軟顎塞音(k-,kh-,ɡ-,ŋ-)還沒顎化或丟失方言,如大部分的粵語,某些客家話閩南語。 因為這些語言可以讓讀者對於漢語古音比較有感覺,不至於老是要查看擬音才能了解古音。雖然不是絕對必須,但是了解還是比較好。

StarLing的音標並不完全使用國際音標(其實它的音標用得很亂),所以大致在這裡說明一下:
輔音依照清音不送氣(純清),清音送氣(次清),全濁(震動聲帶),半濁(鼻音,流音,半元音)排列
雙唇 塞音:p,ph,b,m
唇齒 擦音:f,v
牙齦塞音:t,th,d,n
牙齦擦音:s,z
牙齦塞擦音:c,ch,ʒ
後牙齦擦音:š,ž
後牙齦塞擦音:č,čh,ǯ
硬顎塞鼻音:ń
硬顎擦音:ś,ź
硬顎塞擦音:ć,ćh,ʒ́
軟顎塞音:k,kh,ɡ,ŋ
軟顎擦音:x,ɣ
小舌塞音:q,qh,G, N
喉塞音:ʔ
喉擦音:h,ɦ
半元音:j,w
流音:r,l
元音依照展唇,前圓唇,後圓唇,後展唇排列
:i,ü,u,ɨ
半高:e,ö,o
半低:ɛ,ö_,ɔ,ʌ
:a
:ə
此外還有聲調,鼻化元音,長短元音等符號,請自行研究。
注意:上面有很多音標無法用IE6顯示,請使用IE7或其他的瀏覽器。
如果沒有特別說明,大寫C表示某個輔音,大寫V表示某個元音,-表示某些音素。例如:kVŋ表示以k為首,ŋ結尾,某個元音在中間的音節。Ca-表示某個輔音為首,a跟在後面的音節。

大多數的書籍都把因為清濁而再細分的聲調稱做陰平,陽平,陰上,陽上等。但是這種稱呼卻有些問題。因為一般把鼻音韻尾(-m,-n,-ŋ )稱為陽聲韻,塞音韻尾(-p,-t,-k)稱為入聲韻,其他的韻尾稱為陰聲韻,所以陰平,陽平這些稱呼不適合。另外有些南方語言稱為上平,下平,上上,下上等,不過上已經是四聲稱呼之一,而且上上的上卻唸下上聲,也不適合。有的書上稱頂平,頂上等,但是頂和下似乎不成對,也不適合。其實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稱呼清平,濁平,清上,濁上等,因為這些聲調是因為清濁而分化的。本部落格一律這樣稱呼。

2008-04-26

本部落格的源起

本人自高中開始,就對台語有些興趣;曾經自修查閱台日大辭典,因而看懂片假名(不是平假名,因為該辭典裡的台語用片假名拼音)。(大學唸台灣師大數學系,畢業之後,在中學擔任數學教師十餘年,但始終覺得教書不適合我。教書時重拾對語言的興趣,曾經連考七年語言學研究所(不只一間),但是始終未能錄取,其中三次還進入口試階段;但是覺得這些學系始終有本位主義;好像他們老是覺得我是數學系的,來考語言學研究所,未免是外行;所以04年開始就沒再考了。大約02年時,買了一本全廣鎮的漢藏語同源詞研究,讀後發現漢藏語系似乎跟印歐語系有同源關係(後述),因此覺得漢-高加索語系令人無法接受。07年買了一本朱學淵的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,讀後發現很有創見,但是大部分的內容太過牽強。08年初覺得教書令人厭倦,請假在家陪父母;整天無所事事,也就上網查資料;從維基百科中赫然發現,突厥語系(英文連結,因為中文的沒同源詞)似乎跟漢語(不是漢藏語,跟藏語關係較小)有同源關係(後述)。因此也就接觸到同為阿爾泰語系(應該是超語系)的蒙古語系,竟然發現商朝的祖先是蒙古語系(後述),甚至也是蒙古語系(後述)。一時之間,終於豁然開朗,原來為什麼漢語和藏緬語的同源詞這麼少,甚至有人懷疑漢藏語系使否存在。學者一直注意漢語和南方的壯侗語系苗瑤語系南亞語系的關係,卻一直忽視北方的印歐語系,突厥語系,蒙古語系和通古斯語系;古書一直記載中原和北方這些民族的關係,這實在是非常奇怪。滿心想要發表,但是想想那些語言學的教授大概會叱之以鼻;不過現在網路發達,根本不需出版社或大學就可以自己發表意見,所以就有本部落格的誕生。

本部落格的觀點迥異於一般認為漢語是漢藏語系的一個分支;漢語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是由多個語系(藏緬語系,突厥語系,蒙古語系,南亞語系或通古斯語系)融合而成的;秦以後,由於帝國的擴張,南方的語言再融入漢語裡;所以並不存在漢藏語系,漢語是一個非常古老而且複雜的混合語。現在所謂的五族共和,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發生在中原了。另外,本部落格對於傳統的漢語音韻學中的詩經切韻韻圖的基本態度是,他們只代表了某些方言(詩經),或是企圖建立押韻的標準(切韻,韻圖)。他們具有參考價值,但是比不上比較語言學(比較各方言及其他語系)來的重要。而且本部落格認為,中國自古以來戰亂頻仍,人民流離失所,方言混雜的因素非常重要;因此基本上拋棄了自高本漢以來以切韻為主的擬構系統,而以一種比較鬆散的方式,即聲母元音韻尾,來擬構上古音。並且由於各地底層或頂層不同,所以先秦不存在標準語(一般稱之為雅言);所以不同方言的差異性(如)是討論的主題之一。再來,本部落主要討論漢語(尤其是上古漢語),但是偶而也會討論現代方言;由於筆者的母語是台語(閩南語),所以會討論一些閩南語的主題,但都是跟整個漢語研究相關的。本人的Google帳號tsihonglau就是閩南方言拼音方案中的志宏劉(因為lautsihong劉志宏已經被別人用走所以只好這麼拼)。

本部落格是屬於本人意見,文章是本人作品,因此享有著作權保護,請勿直接整篇轉載(部分轉載及申論可以)。本人覺得中文部落格往往不尊重著作權, 一大堆部落格只是抄襲轉載而已,這會對部落格的前途造成負面影響;所以請勿直接整篇轉載,最好用張貼意見連結,或反向連結來發表自己對於某篇文章的心得。我歡迎任何的批評跟指教,不會刪除,但是對於屬於廣告的意見,只好盡量刪除就是了。至於本部落格所引用的一些網路資料庫及書籍,我會盡量使用連結的方式來讓讀者自行查閱(後述),頂多引述部分內容;再者我會引述我擁有的參考書,也盡量指出書名,ISBN,頁數等,讓讀者自行查閱驗證。如果上述的引述,有違反著作權的行為,請告知,我會立刻刪除文章,並請原諒。再來我的文章如果是屬於同源詞猜測,會依照同源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分類,從最有可能的五顆星,到最不可能的一顆星;另外會標示屬於藏緬,印歐,突厥,蒙古,通古斯,南亞等語系的同源關係;這些屬於個人主觀判斷,各位讀者認為同源詞不妥,歡迎批評指教,並把更好的解釋更新到文章裡。這也是我設立本部落格的宗旨,希望我的研究不要屬於我個人的猜測,可以在眾多的討論下,使得漢語的歸屬問題愈辯愈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