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11-15

芳、香、芬、薰

上篇文章中,我們用所謂的切韻內部擬測,找出了一些同源詞,現在我們也要用相同方法,找到更多的同源詞。

我們先來看這四個字(芳、香、芬、薰)的音韻情況,芳-滂母陽三合平聲、香-曉母陽三開平聲、芬-滂母文三平聲,薰-曉母文三平聲;聲調都是平聲,韻母都是三等(陽韻和文韻都只有三等),雖然芳和香都是陽韻,有開合不同,但是唇音聲母陽韻字沒有開合的不同,所以可以視為同韻,又聲母也不同;我們把它們排成以下表格:





滂母曉母
陽韻
文韻

非常好的一個對應關係。再來我們看看這些字的意義:先談芳字;說文‧艸部:香艸也。从艸方聲,芳有香的意思。再說香字;說文‧香部:芳也。从黍从甘…芳香互訓,可見意義相同。再來是芬字;說文‧屮部:㞣:艸初生,其香分布。从屮从分,分亦聲。芬:或從艸,芬和㞣是異文,還是有香的意思。其實芬也有濁聲母的念法,有蕡、梤、葐、棻、馩、馚等其他異文,請自行查閱。最後說薰字;說文‧艸部:香艸也。从艸熏聲,還是有香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芳、香、芬、薰這四個字都有香的意思,音義有很好的對應,應該是同源詞才對。

再來我們還是找出這些字到底是從哪裡來的,香的英文是fragrant,把它輸入資料庫,在南亞資料庫找到Proto Mon-Khmer *dhum,proto Katuic *pahuum, *tahuum等,我認為d或p或t是前綴,南亞語的不同方言有不同的前綴,原因不明。StarLing就作*hɔ:m,West Katuic的前綴是bǝ-,East Katuic的前綴是tǝ-,如果是取前者,擬音作bǝho:m,則可以解釋上述四個字。芳的音變過程:bǝho:m->bho:m(第一個音節脫落,其實南亞語方言也有脫落的,這可能是一個很早的現象)->pho:m(同化作用,b受h同化變成 p)->phaum(長元音變成雙元音,這很常見)->phauŋ(同化作用, m受u同化變成ŋ,當然這可能在前幾個階段就已經發生了)->pha:ŋ(單元音化,這很常見)->phiaŋ(增生一個介音,這很常見),即切韻的滂母陽韻字。這最後階段未必發生,例如閩南語的白讀就念成phaŋ,而且詳細的過程很難清楚,這裡只舉一種可能而已。再來是香:香就是少掉前綴bǝ-,過程大概是ho:m->haum->hauŋ->ha:ŋ->hiaŋ,即切韻的曉母陽韻字。再來是芬:前面跟芳差不多,bǝho:m->bho:m->pho:m->pho:n(-m直接變成 -n,當然也有可能直接變成-ŋ,這樣前面芳的演變過程就要做修改,先秦就有這種現象,南亞語方言也有反應,以後會有更多的例子)->phion,即切韻的滂母文韻字。還有芬也有念成濁聲母的,可能就是前綴bǝ-的反應。最後是薰字:仿照香大概是ho:m->ho:n->hion,即切韻的曉母文韻字。請注意,我們發現所謂的三等韻並不是原本就有-i-介音的,往往是後來才發生的,這個以後再談。所以這四個字是南亞語源應該沒問題。

討論:這篇文章我給四顆星。它利用內部擬測法,得到不同聲母的同源詞可能是南亞語前綴的反應,以及漢語-m韻尾很早就消失的問題,最後是三等韻-i-介音未必是原有的。這些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結論,都顯示了內部擬測法的強大功力,我們將會一再使用它。本篇文章所提出的同源詞,音義都對應的很好,所以四顆星還是有道理的。

沒有留言: